xk星空·(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xk星空·(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医疗器械企业这一年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

  民以食为天。当今社会,膳食结构和营养需求发生多元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希望既能保持营养健康不受影响,还能享受美食、传统风味和食养等中国特色的营养健康需求。这意味着人们对食物的要求步入追求品质、营养、个性化的新阶段。

  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落实过程中,农业发展及农产品生产亦顺势升级,迎来新的机遇。在健康中国建设之际,人民群众包括农民受益良多。

  农业是食物供给的源头,是保障居民营养需求的第一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认为,从农业提供食物供给的目标要求和推动力机制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1978~2000年,农业生产追求数量阶段,也就是温饱阶段;2000~2012年,农业生产追求多样优质安全阶段,也就是小康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加快迈进全面小康阶段,也就是富裕阶段。

  当前,中国农业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已经从“吃饱”向“吃好”转变,人们对质量安全、食物营养领域的产品和技术要求比以往更高。食物营养发展在新时代也呈现出新趋势。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荣誉主任、农业部原党组副书记万宝瑞表示,随着十九大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写入党章,标志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食物生产与营养结构的决定性作用,扭转了传统的生产什么就吃什么的局面,向营养决定消费、消费决定生产转变,即由居民营养需求决定食物需求量和需求结构。

  他认为,农产品的生产由注重粮食的数量向注重质量安全和营养健康转变,食物供应由初级食品向深加工和方便快捷的食品转变。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与营养健康问题交织,营养缺乏和营养富余交织。国际也面临着包括微量营养素缺乏、发育迟缓、超重和肥胖等方面的食物安全和营养挑战。2016年,联合国大会决定将2016~2025年定为“联合国营养问题行动十年”,以促进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这些问题。

  习指出,“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始终坚定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随着这些重大部署的落实,食物与营养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民营养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不同时期,针对突出的营养健康问题,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等,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部署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还定期开展营养与健康监测。

  这些举措对促进国民营养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国民日渐增长的营养健康需求与营养健康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存在。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我国人群营养健康现状和需求,其主要特点在于:将营养融入所有健康政策,促进营养与食品安全有机结合,覆盖生命全周期、大健康理念,强调对产业的推动作用,注重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医疗器械企业

  “《计划》是对我国全民营养健康工作发展最高层的全面设计,全方位布局了国家营养发展的未来。”在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看来,《计划》强调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国民营养为切入点,预防营养相关疾病为目标,大力普及营养知识、优化营养健康服务、完善营养制度,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点,形成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的国民营养新格局。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金小桃表示,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创大营养、大健康、大融合、大发展的国民营养健康工作新局面,必须坚持问题、目标、需求、创新四个导向。

  他介绍,现阶段应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加强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普及应知应会,提高能力水平,初步实现营养健康科学化、标准化。

  《计划》提出,要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加大力度推进营养型优质食用农产品生产,规范指导满足不同需求的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发展,开展健康烹饪模式与营养均衡配餐的示范推广,强化营养主食、双蛋白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加快食品加工营养化转型。

  “《计划》注重现代科技和新发展理念对营养工作的引领和推动,加快农业、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向营养型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和营养健康工作的创新发展。”金小桃表示。

  营养健康型农业发展之路该如何走?陈萌山表示,应遵循生态规律,实现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循环;遵循经济规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赢。

  其中,他提出“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大食物是利用整个国土资源,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融合开发,开发丰富多样的食品品种。大营养即强化食物营养的科学评价,用营养指标把引发慢性病的因素和食物营养功能的开发有效对接起来,实现分人群健康需求、食物型食物生产和食物合理消费三位一体统筹协调。大健康则是指食物生产整个链条上的健康有序,这包括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食物生产健康、食物消费健康、提供健康的消费环境等。

  在陈萌山看来,农业发展要在政策不断稳定加强、改革不断深化提升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科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将比历史上显得更加突出。“富裕阶段的特征是要通过建立科技为主驱动力的农业发展机制,来满足全社会营养健康型消费的需求。”

  健康中国的蓝图已经绘就。人们期待,随着营养与健康的战略转型,依托科技创新,激发食物营养健康产业潜力,未来更加生态的农业、更具活力的业态、更有品质的食物、更富素养的生活会一一呈现。

  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如何找到适宜各个地区特点的扶贫方式,由原本的“输血”扶贫变成“造血”扶贫,大家一直在不断摸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并承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今年是推进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全面深化,经济步入快速增长的“新常态”,全国的整体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提高,各地都在发挥扶贫的“十八般武艺”,让农民早日走出贫困,走向富裕。

  2013年11月,习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近年来,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而“谁来扶”,也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下更加明确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更加清晰。

  实际上,扶贫工作的成败在于精准,也就是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此外,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在“精准扶贫”提出约两年后,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7.2%下降到5.7%。

  精准施策立竿见影,一系列承诺也正在逐渐兑现。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从2014年开始,每年减贫率分别高达14.9%、20.6%、22.2%;全国28个贫困县摘帽,国家设定贫困县31年来,贫困县数量第一次净减少。

  阜平县是一个典型的“老牌”国家重点扶贫县。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阜平这里地貌地质条件独特,山地面积2200平方公里,占比88.6%,当地人民依靠在极少的耕地上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艰难地生活着。

  如何在如此严峻的环境里发展赚钱的农业,则需要科技的支撑。日前,根据农业部发布的《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确定由中国农科院对口帮扶国家级深度贫困县阜平县。

  2013年5月,中国农科院与阜平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技术、成果、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针对阜平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和技术瓶颈,组织10个研究所对阜平开展“集团军”式的对口帮扶工作。各所科研人员深入阜平县农业生产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养殖基地、温室大棚、生产车间,调研产业现状,开展技术服务,推进阜平对口帮扶工作。

  如今,一切努力已初见成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果业的突飞猛进。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树专家刘济伟在阜平县挂职副县长帮扶时,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瞧准了更具经济价值的林果业,大力发展晚熟桃、苹果、葡萄等优质、高效水果种植,蹚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

  目前,阜平县新发展林果5.3万余亩,进入初果期的果树亩均增收达4000元,预计2018年丰果期后,可实现亩均增收2万元左右。阜平林果产业的蓬勃发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认可,国家、省、市先后在阜平召开产业扶贫现场会。颗颗饱满的水果成了致富的“金蛋蛋”,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刘济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晚熟桃、苹果等果树种植示范园都在积极筹建过程中。这些示范基地建成后,必将带动阜平县林果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医疗器械企业

  在阜平,除了科技帮扶外,还有金融帮扶。如何彻底铲除穷根是近年来中国农行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中国农行阜平支行以资金为纽带为当地农民“造血”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结合阜平的实际情况,我们推出了金穗脱贫贷和金穗小康贷两款产品。”中国农行阜平支行行长刘善龙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这是河北分行针对农户脱贫致富在阜平县试点推出的精准产品,采用“金融+政府增信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一步步带领贫困户从脱贫到致富。

  他们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特色农业等扶贫开发重点领域,创新扶贫模式,探索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路径,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11月底,年各项贷款增幅70.2%,大大高于全省农行平均增幅。

  据统计,截至11月底,阜平县支行累计投放5053户45637万元,其中农户扶贫贷款余额25183万元,较年初净增5551万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12663万元,较年初净增4939万元,余额及净增均居同业第一,引领了金融扶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到脱贫攻坚决战阶段。

  “之所以说进入决战,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

  脱贫攻坚战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们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因病致贫贫困户,这些就是我们要攻的坚。”刘永富介绍。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介绍,目前全国22个省和绝大多数贫困县已经编制完成了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农业部将指导各地落实好规划,整合利用扶贫资金,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并且把产业项目和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对接,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产业。

  在十九大召开期间,有一群代表曾经的身份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有的是,有的是企业董事长,有的是高校毕业生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返乡创业者。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农村创业创新备受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返乡下乡人员走进农村,农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现代农业有了新要素,农村产业有了新动能,农民就业增收有了新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创业创新为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找到了突破口。

  虽然当下农村创业创新势头强劲,并正在兴起新的热潮,但“各类主体下乡来创业,一定要与农民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

  走进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拱市村,大片的千叶佛莲格外引人关注。而在佛莲种植基地,总会看见蒋乙嘉的身影,他是拱市联村的党委书记,也是十九大代表。

  拱市村是蒋乙嘉的家乡。19岁时,他离开家乡参军,复员后在北京创业打拼,成为3家公司的董事长,身家千万元。2006年,蒋乙嘉在一次回拱市村时,发现眼前的家乡还是农田缺水,公路不通,看到乡亲们还过着苦日子,蒋乙嘉决定要回来。2007年,他真的回来了,并担任拱市村支部书记。

  在这10年间,蒋乙嘉带领村民修公路、建水利、抓产业他似乎没有停下来过。同时,他还自掏腰包2000余万元,带着乡亲们把拱市村从曾经靠天吃饭、偏远落后的贫困村,变为四川百强名村。

  蒋乙嘉刚回到拱市村时,规划了“三个五年”。“现在已经提前完成了。”蒋乙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现在拱市村几乎全部村民都住上了楼房,一部分人有了轿车。因为拱市村发展得好,周边的村庄也自愿加入。2015年,在蓬溪县委支持下,拱市村与周边5个村合并成立拱市联村,蒋乙嘉担任拱市联村党委书记。

  蒋乙嘉一直跟村民描述他理想的拱市联村,“让土地充满希望,让鲜花开满村庄,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这句话立在村口的广告牌上,也印在蒋乙嘉的名片上。

  当前,蒋乙嘉谋划着拱市联村的发展战略农业产业、观光旅游、乡村文化。除了种佛莲,拱市联村还种有核桃、桃子、柚子、枇杷等经果林以及三七等中药材。

  “农村扶贫一定要发展起来自己的支柱产业。”在带领乡亲们脱贫的路上,蒋乙嘉总结出这样的经验,“有了支柱产业,农村才能自己造血,农民最终才能摆脱贫困。”

  在全国,像蒋乙嘉一样的人非常多。据农业部最新统计,全国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人。

  医疗器械企业

  据了解,目前农村“双创”涌现出特征明显的三大群体即返乡、下乡、本乡人员。既有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也有具有城镇户籍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居民等下乡人员,还有农村能人和农村青年等本乡人员。

  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闽榕看来,这些人对“三农”情况比较了解,由他们领导的创业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当地人口的积极性,解决当地就业,实现产业脱贫、精准扶贫。

  根据统计,目前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领办人员中70%以上都有外出务工经商医疗器械企业、求学、服兵役等经历,而创办的经济实体平均可吸纳7~8人就业。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通过这种形式为当地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业机会,开辟了致富新路径。修水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梅勇介绍,全县返乡下乡创办经济实体人数达3929人,带动就业4万余人,平均月收入达2500元左右。

  此外,修水县返乡创办的农业企业和产业大户通过建立 “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11.6万户,促进农户增收达4.8亿元。

  据统计,在返乡下乡人员创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有80%以上都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这是农民增收的亮点和主要增长点。”农村创业创新推进协调机制办公室主任、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告诉记者。

  毋庸置疑,当前农村“双创”势头强劲,正在兴起新的热潮,主体不断增多,领域不断拓展,形式不断丰富,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动力,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看来,农村是创业创新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其间,“要高度重视保护好小农户利益,保障他们的发展机会,让小农户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和成果”。

  韩长赋强调,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将承包地经营权、“四荒”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政府补贴等通过折股量化参与产业化经营,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分享农村“双创”成果。

  近年来,我国农业部门创建了1096个农村双创园区、4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组织3万多人参加农村“双创”项目创意大赛医疗器械企业,每年培训农村“双创”人员100多万,旨在使新型农民不断增加,提高了我国农民整体技术水平。

  为培育农村“双创”人才、激活农村发展动力,不少有担当的企业纷纷为培育农村技术人员贡献一份力量。

  比如,苏宁成立农村电商学院,专门培养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已培训了近20万人次。新希望集团借助其多年扎根农村的基础,制定了将培训10万名、表彰1万名、合作/合伙1000名农业技术员的专项激励计划,并推动成立美丽农村研究院和新农民大学。

  作为农村“双创”的主体,新农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悉,到2020年我国计划培育1000万人次的农村“双创”人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