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饮食行为不仅关乎他们的生长发育,更影响长期的身体健康。专家指出,全面、充足的营养,是身体健康的保障,应积极引导儿童青少年养成健康饮食行为,加强中小学食育,“食”刻守护孩子们的营养健康。
“与40年前相比,如今我国儿童青少年平均的生长迟缓率、贫血率等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近日举办的2024学生营养教育大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状况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超重肥胖人数快速增加、慢性病低龄化等营养问题,这些对学生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带来挑战。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相当于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超重肥胖。据《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7岁及以上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0%。
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研究员米杰表示,营养不良具有跨世代影响,在生命的关键时期,如学龄期,经历的任何营养缺陷都可能对个体及其后代产生影响。同时,学龄期也是提升个体健康潜力的最后“机会窗口”。
“在学龄期,应该保持足够的增长轨迹,直到成熟;最大化地积累骨骼肌和骨矿质量,达到遗传背景下的最佳峰值骨骼肌和骨矿质量;纠正前期营养,解决生长及发育的不足和不平衡(缺陷和过度)问题,让健康最大化,并过渡到富有成效的成年期。”米杰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三级调研员董静宇表示,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要聚焦学生等重点人群,贯通“知、信、行”,突出示范引领、典型推广、创新驱动医疗器械企业。
丁钢强认为,系统、全面、深入的营养教育是提升儿童青少年乃至全民营养健康水平的首选策略,也是公认的解决公众营养健康问题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学校是向孩子们开展食育的主要阵地,营养健康教育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关于食物营养、热量的知识,同时它也是体验式、习惯养成教育。据介绍,2016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已先后启动“城市中小学生‘校园营养食育’策略研究”试点、“营养校园”等多个试点。
“要认识到加强食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表示,我们调研发现,目前的食育存在普及力度小、课程设置少、人才队伍比较薄弱以及硬件条件差等问题。对此,他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食育工作规划和体系。食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应在国家层面制定中小学食育的规划和体系,明确近中期的目标和重要举措。
二是健全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机制,组织开展食育立法调研,促进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共治的局面。
三是加强食育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师范院校设置食育专业医疗器械企业,引导普通高等院校加强食育营养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学生食育师资培训基地,将食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培训计划。
四是完善中小学食育课程体系,将食育考核纳入学生技能的考核体系,构建覆盖全学段的教育大纲和非学段的内容体系。
五是营造支持食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食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法制和政策保障,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学生营养教育要有知识、有理念、有技能,最终落实到学生的每一课、每一餐、每一种食材。要真正将科普宣教聚焦学生群体现实需求,融合多学科多专业,更加自觉地适应新技术,推动营养健康系统性重构。”董静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