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作为一门揭示生命现象、探究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学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进展。
尤其于近二十载的光阴之中,伴随着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细胞与基因治疗艺术、脑科学奥秘探索及mRNA技术等领域的蓬勃兴起,生命科学已然屹立为自然科学之前沿堡垒,更深刻地重塑了人类之认知疆界、健康福祉与生存方式。
公元前12000年,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人开始种植小麦,开启了农业生物技术的先河。随后,人类利用发酵技术酿造啤酒、制造奶酪和酸奶,进一步丰富了生物技术的应用。
公元1796年,英国医生Edward Jenner通过接种牛痘预防天花,标志着疫苗技术的诞生。1875年,法国科学家Louis Pasteur则发现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为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1897年,德国化学家Eduard Buchner发现发酵的本质是微生物体内的酶引起的催化反应,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生物化学诞生的标志。
1928年,苏格兰科学家Alexander 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44年实现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抗生素,挽救了多少生命自不用多说,其本身和它的衍生物甚至现在仍在使用。
1953年,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生命科学从此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这一发现为遗传工程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并成为20世纪下半叶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技术。
接下来,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技术、DNA测序技术等相继诞生,生命科学,来到了它最辉煌的时代。
基因组学,作为近20年生命科学领域最为耀眼的分支之一,其发展历程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
其实这一研究开始得很早,1953年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就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使基因组学的研究逐渐步入正轨。
因为其线世纪初,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快速迭代,尤其是第二代测序技术(NGS)的普及,使得测序成本大幅降低,速度显著提升,从而推动了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
DNA测序技术的迭代发展是基因组学崛起的基石。早期的Sanger测序法到如今的NGS技术,测序的通量提高了数万倍,成本则降低了数百倍。
Sanger也叫链终止法,是经典的DNA测序技术,准确度高,读长长,但通量低、成本高、速度慢、灵敏度低。它曾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技术,被誉为“金标准”。
而NGS技术,即下一代测序技术,具有高通量、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它克服了Sanger测序法的缺点,更适用于大规模基因组测序项目。
NGS技术不仅使得全基因组测序成为可能,还催生了单细胞测序、宏基因组学等新兴领域。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深度解析基因组序列,揭示生命的奥秘。
通过对个体基因组的全面测序和分析,研究人员能够识别出与疾病风险、药物反应等相关的遗传变异,从而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依据。
某些遗传变异可能导致个体对某些药物代谢异常,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通过个人基因组学检测,医生可以在用药前进行精准评估,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此外,个人基因组学还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对大规模人群基因组的关联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发现与特定疾病相关的遗传标记,进而开发出基于基因型的早期筛查和干预策略。
通过对癌细胞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揭示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例如,某些癌症患者可能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会导致癌细胞对特定药物敏感。通过癌症基因组学检测,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癌症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药物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临床。这些药物通常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直接修饰或替换患者体内的异常基因或细胞,CGT能够精准地针对疾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免疫细胞疗法的代表之一。该技术通过将人工合成的CAR基因导入患者自身的T细胞中,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
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患者的完全缓解率甚至超过了50%。此外,CAR-T疗法还在实体瘤的治疗中展现出潜力,虽然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已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其中,CRISPR-Cas9系统作为最新的基因编辑工具,以其高效、精准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医疗器械企业。
通过CRISPR-Cas9系统,研究人员可以在基因组内进行定点切割、插入或删除操作,从而实现对基因的精准编辑。这一技术的出现为遗传病、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据CB Insights预测,到2025年,全球CGT市场规模可达29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9.70%。
合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化学合成成为全球医疗健康、食品饮料、化工、材料等领域“绿色合成”的重要途径。
该技术通过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系统来生产有用物质或执行特定任务,具有原材料可再生、低碳排放、效率较高、环境友好、安全性高等优势。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医疗健康领域,合成生物学被用于生产疫苗、抗体、酶等生物制品;在食品饮料领域,合成生物学被用于开发新型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等;在化工和材料领域,合成生物学被用于生产生物基塑料、生物燃料等环保材料。
据CB Insights数据,2019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达53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89亿美元。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
近年来,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融资活动频繁发生,多家初创企业获得了数千万甚至数亿美元的融资支持。这些资金将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业化应用。
脑科学其实并不难听到,毕竟,“人类之光”马斯克常常在这个领域做出一些成绩,各大营销号也常以“脑机接口”的概念来做广告。
脑机接口技术是通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直接连接来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
由埃隆·马斯克创立的美国神经连接公司(Neuralink)最近又展示了首例脑机接口植入患者用意念下棋、玩游戏的视频。
同时医疗器械企业,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宣布,他们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合作,通过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分别帮助高位截瘫患者实现了自主脑控喝水,以及用脑电活动控制电脑光标移动。
“科幻”的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在医疗康复、人机交互、神经科学研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其作为一个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数字世界,需要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来实现沉浸式体验。而脑机接口技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
据CB Insights数据,2020年大脑健康市场规模约为62亿美元,预计在2024年将突破100亿美元。这一预测充分展示了脑科学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脑科学有望在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mRNA疫苗展现了其快速响应和高效预防的优势。通过优化mRNA序列和设计合适的递送系统,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了针对SARS-CoV-2病毒的mRNA疫苗。
这些疫苗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高效的保护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记录,并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计划中。
除了疫苗之外,mRNA技术还可用于生产治疗性药物。针对某些遗传病或癌症等难治性疾病,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出针对特定靶点的mRNA药物并通过递送系统将其导入患者体内以实现治疗效果。
此外医疗器械企业,mRNA技术还可用于开发新型细胞疗法和基因编辑工具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领域。
尽管mRNA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mRNA的稳定性和递送效率、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和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等。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要知道,是由于X射线衍射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才直接导致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才能开启分子生物学时代。
此外,CT扫描和MRI等成像技术的发明也为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86.4%具有非生物学背景;而从百年诺贝尔奖获奖情况看,41%的获奖者从事交叉学科研究。
这表明,多学科交叉对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生命科学和技术领域也为物理和化学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共同发展。
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有多学科协同全面发展,生命科学才能结出硕果。前沿性、交叉性研究是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创新的孕育区。
进一步的,不论是深耕细胞,亦或是基因编辑,还是脑科学,我们都应尝试和鼓励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技术融合,以推动生命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使人类受益。
于过往百年悠悠岁月里,生命科学携基因组学之韵、合成生物学之奇、细胞与基因治疗之术、脑科学之秘及mRNA技术之光,翩然起舞于自然科学之巅。
它拓宽了人类认知的天际,更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重塑健康、福祉与生存之貌,引领我们步入一个崭新的生命纪元。医疗器械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医疗器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