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膳食供应极大丰富的今天,几乎没有多少孩子能知道“5410”豆制代乳品是怎么一回事儿。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正是这个凝聚了老一辈营养工作者无数心血和20多年科研结晶的“5410”医疗器械企业,解决了当时多数家庭中母乳不足或无母乳婴儿的营养食品供应问题。
从改革开放前的岁月至今,中国营养状况变革的历程,用中国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翟凤英的话来说,是一个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居民营养状况的历程。
1958年以后,中国“左”倾思潮对营养学工作的影响极大。大批营养工作者下放或被迫改行。这期间营养专业人员几乎得不到中国人民营养状况和营养调查的信息。这一时期的营养工作主要是克山病的研究及防治,同时全国各地也陆续开始了对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个别地区出现了维生素B1缺乏病及棉籽油中毒造成的低血钾症。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发病急、病死率高,多发生于儿童和育龄期妇女。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暴发,病死率高达80%,故取名克山病。
据翟凤英介绍,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科学家在对克山病内外环境中硒含量的分析及干预试验取得明显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并证实克山病的发生与病区内外环境中缺乏微量元素硒有关。同时在克山病发病地区以硒盐的形式补充硒取得了明显效果,极大地降低了克山病的发病率。
中国分别于1959年、1982年、1992年和2002年开展了4次全国营养调查。
在1959年全国第一次营养调查中,那时正值中国3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调查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蛋白质缺乏、能量供应不足、营养不足和佝偻病等。
中央卫生研究员营养学系对当时儿童代乳品的原料、生产、配发、产量、价格和销量等作了大量细致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代乳品数量不足、质量欠佳,仅仅是米粉加白糖,不能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随后,以我国著名营养学家周启源为首的老一辈营养学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研制出了一种以大豆粉、蛋黄粉、大米为主要原料的“5410”配方,并合理制作,生产出的产品不仅营养效用可与牛乳相比,而且当时每包售价仅2角钱,令我国的儿童受益匪浅。
在1982年进行的全国第二次营养调查中,中国各类人群的能量摄入已经达到推荐的日摄入量(RDA)标准,维生素A和维生素B2普遍不足;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膳食蛋白质和钙普遍不足。从膳食构成来看,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相对不足是中国人民当时的主要膳食结构特点。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给居民的膳食摄入带来了影响,在1992年的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中,出现了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并存的特点。
2002年8月到11月,我国第四次营养调查中,首次将营养调查与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一起作为一项国家级综合调查项目。结果显示,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随着经济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蛋、禽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稳步上升,农村地区改善尤为明显。
纵观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营养问题,可以发现这样的趋势:中国居民的整体营养状况逐步改善,但营养问题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农村地区,特别是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营养摄入不足的现象仍很严重,而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营养失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几次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居民仍然存在着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D等缺乏的问题。而且铁、钙、锌、碘等微量元素缺乏和母乳喂养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
“作为营养工作者,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加强科学研究,找出针对性的改善干预措施,为政府制定营养政策提供依据,为改善人民营养状况、促进大众健康服务。”翟凤英告诉记者。
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城乡居民在获得适量食物的同时,膳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膳食质量有所提高。目前谷类食物、动物性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已经达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食物的推荐量范围,蔬菜水果的摄入量略显不足,奶类及豆类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差距较大。与此同时,城市居民脂肪供能比已达到35%,应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是一个低奶消费的国家医疗器械企业。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饮食的缺乏,另一方面也和我国居民的长期饮食习惯有关。”翟凤英分析说。
而作为大豆王国的中国,豆类食物的摄入在我们国家同样偏低。翟凤英回忆说,一些传统的手工制作的豆类食品正在淡出人们的餐桌,比如之前北方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的豆瓣酱等,随着饮食、消费习惯的改变,人们更愿意选择制作精细的食品了。
1980年以前,我国的食品工业非常落后,国内食品添加剂使用很少,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几乎是空白,少量使用的添加剂只能依赖进口。由于国家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标准和必要的检测手段,进口的食品添加剂只能让对方提供检测方法和检验标准,很难对进口产品采取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面对这种情况,一些从事食品、卫生方面工作的专家学者、领导开始呼吁国家应建立相关法规政策标准,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和避免造成国家损失。
据翟凤英介绍,国内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政策最早出现于国务院1965年8月17日批准的《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这一条例没有参考任何国外的食品法律条例,是第一部食品方面的法规条例。它有效地保障了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打击了食品生产中的违规现象,从此,食品卫生管理纳入了法治化,为此后我国食品法规条例的制订提供了参考。
此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营养食品的生产越来越多,这些因素促进营养强化剂的使用更加普遍。在最近20年来,营养强化剂的新品种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从1996年以后,卫生部每年都有新的营养强化剂被批准使用。市场的发展也对营养强化剂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国家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修改、制订也在加快,目前卫生部已经将GB148801994的修订列入工作计划,以适应当前营养强化剂等产业快速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13亿人口中,接受过正规的营养教育的人员非常少,估计不到总人口的10万分之一。对大众来说,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几乎没有营养知识,就更谈不上营养意识。”谈到这一点,翟凤英非常感慨。
据了解,在2002年的统计当中,我国只有营养师2000人左右,这些营养师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医院、专业运动队、学校、托幼养老机构等。而在所调查的193个疾控中心中,只有14个中心成立了独立的营养机构,有68个疾控中心根本没有设置相关营养部门;在接受调查的403所市级以上的综合医院中,有191所医院设立了营养科;所调查学校中,设置“与营养有关部门”的仅占30%左右,而且承担部门很不正规;虽然有40%左右的敬老院设置了“营养相关部门”,但大部分由食堂、膳食管理委员会、医务室、院办公室承担。
前路还长,翟凤英表示,我国近期的营养目标就是,在5~10年内,通过营养法规的建立和大范围地实施营养教育,提高全民的营养意识和营养知识水平,增进居民日常生活中膳食的合理调配,促进营养改善和健康。通过对重点人群的营养研究和干预,有效预防营养不良,降低婴幼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群的营养素缺乏症,控制和降低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减少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保障社会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